服务热线

骨科医用耗材:400-0088-010

前列腺治疗仪:400-6655-292

运动不等于健康!科学运动,请收好这份指南

发布时间:2019-01-28 09:26:4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外固定支具固定带类产品---
东科圣康品牌医用外固定支具、医用固定带系列产品主要由铝合金板、塑料板、人造革、铆钉等材料加工制成,属于正规器械准字号产品,规格型号涉及膝关节支具、下肢医用外固定支具、头颈胸支具、肋骨固定带、多头胸带、足踝固定带等300余种,可适用于骨伤科、外科、急诊科、矫形科、康复理疗科、120现场急救等科室针对患者身体各个患部的急救固定、骨折和扭伤、韧带拉伤等外固定治疗与康复,产品松紧可调,通用性较好,可重复使用,操作简单方便,产品用料规范符合相关器械标准与要求,有正规器械批准文号和器械生产资质,可招投标可进医保和新农合,同时是全国多个地区主办公立机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阳光采购项目中标产品。
东科圣康品牌医用外固定支具、医用固定带等医用耗材生产厂家-武汉克瑞普新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度全国寻找区域销售合作配送商,产品规格型号多适用性好易起量,产品有空间,市场有保护,厂家支持低门槛多品种小批量试销,可配合建立骨科外固定耗材仓库,厂家提供区域授权及全套产品正规资质,更多产品详情可点击http://www.whkrp.cn/guke/gkgdzj/ 了解。
生命在于运动!

 

三百多年前,当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出这句话时,恐怕怎么也没想到,这短短六字,有朝一日会成为人所共奉的健康格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起来,变着法儿挤出时间去运动——

 

大小球馆日日爆满,健身中心门庭若市,广场舞风靡全国,马拉松蔚然成风……大家确信,只有“动”起来,人生才更健康!

 

但运动一定会带来健康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卫平教授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运动是一把双刃剑,锻炼得法固然有益身心,运动不当则反而会危害健康。
运动,并不等于健康

什么是“动”?

 

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作出了解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即是经常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遭侵蚀,常用来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会有旺盛的活力。

 

现代医学证实,运动确实对人体好处诸多。
一方面,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同时能缓解压力、改善不良情绪,通过运动,人的意志力也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保持运动习惯,有助于养成全面规律的生活习惯。

 

不过,这并不是说,运动了身体就一定好,一定会长寿。

 

李教授表示,运动与健康不能简单地画等号,“部分从事专业剧烈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就常因为长期训练和比赛等原因造成伤病。”

 

所以,运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适、合理的运动,才对健康有益。

 

 

为何受伤的总是你?

都是做运动,有人锻炼两三个小时,第二天仍然神采奕奕;而有人却总是兴冲冲而来,满身伤痕而去,究竟为哪般?

 

李教授表示,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准备活动不足、运动过量、场地设备缺陷(如运动场地不平、湿滑等),还有不良天气影响等。

 

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很多人对自身运动能力和运动的风险还不够了解。一上来就玩“大”的,你不伤谁伤?

 

譬如,很多有减肥需求的人,急切地想瘦身,一旦决定开始运动,就给自己定下了无比严苛的运动计划,每天不跑个五公里、十公里决不罢休。

 

但是,如此急功近利地运动,很容易给损伤创造机会。

 

  • 首先,身体状况未达所需运动的条件、热身不充分,很可能导致关节扭伤;

  • 起落的动作过猛,容易引发韧带断裂;

  • 运动时间过长、量过大,可能损伤肌肉,使大量肌红蛋白等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重者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

 

必须了解的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是不同的,因而所擅长的运动方式、可承受的最大生理负荷也不一样。循序渐进,按自己的节奏来运动才是***
 

错误的选择、错误的时间,不怪损伤“盯”上你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马拉松热潮,不少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就赶时髦去参加,这是相当危险的。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等要求都非常高,只有极少数人能参加全程马拉松。

 

即便平时有运动基础,也要经过长期系统性训练才可能完成,不是身体素质好就能直接参赛的。

 

并且,很多人是违背了自己的运动生理周期在比赛,这同样存在风险。
 

绝大多数人平常锻炼的时间在傍晚,而马拉松赛通常早上六七点就开始了。以往这个时候,许多人都还在睡梦中,身体状态非常放松,心脏负荷很轻,这时突然去进行那么剧烈的运动,发生心源性猝死及其它损伤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因此,在开始进行任何运动之前,都首先要对这项运动的风险有一定认识,了解自己适不适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做到心中有底,方能健康运动。
科学运动,收好这份指南
只要运动,就有发生损伤的风险。而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应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更重要的是,要从方方面面来预防运动损伤,以下几点务必牢记——
1

运动讲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必须量力而行,那什么样的量才合适呢?

 

一般来说,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75%~80%,是比较合适的运动强度。但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指标,不必刻意去追求。

 

对于普通人而言,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不是拿奖牌。所以哪怕别人说每天要走一万步,你走个五六千步也没有任何关系。宁可量不足,也不要超量,否则将得不偿失。

 

 

此外,每个人每天的状态都不一样,当状态不好,比如重感冒、来例假时,就不要强行锻炼,以免加重病情或出现意外。
2
5岁后,不主张参加太多剧烈运动

 

年龄不同,运动也应有所侧重。年轻人运动量可适当大些,跑步、游泳、骑车、打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平日里还可配合一些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

 

李教授建议,35岁以后,尽量不要参加太多剧烈运动,尤其是原来没有较好体育运动基础的人。

 

因为35岁后,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走下坡路,它相当于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这时还经常参加剧烈运动,容易出现疲劳现象。

 

对中老年人而言,若本身合并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选择轻柔些的运动,如太极、散步等;若身体条件不错,跑步或打球也是可以的。
3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整理

 

任何一项完整的运动,都应包括“热身—运动—整理”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热身运动可以活动关节,拉伸韧带,增加身体的核心温度、肌肉温度,而肌肉温度的增加可以使肌肉更松弛、灵活,这样也能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

 

而运动后,人体肌肉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乳酸大量堆积,通过放松整理运动,可以让肌肉慢慢恢复正常,尽快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同时也为下一次运动做准备。

4

 

因人而异,制定运动处方

 

吃药需要处方,运动亦如是。运动处方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体化。

 

医生会通过仪器评估运动者的身体机能,综合分析后出具运动处方,告知适合做什么运动,每次要怎么做,热身运动要做哪些等。

 

如此一来,运动有法可循,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将大大降低。也可以由有经验的医生,通过面对面的沟通,给出指导性的建议。

 

采访中,李教授多次表示,运动一定要因人而异,“不逞能,不跟风,不盲目”,科学运动,才能远离损伤,收获健康。

不过,这并不是说,运动了身体就一定好,一定会长寿。

 

李教授表示,运动与健康不能简单地画等号,“部分从事专业剧烈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就常因为长期训练和比赛等原因造成伤病。”

 

所以,运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适、合理的运动,才对健康有益。